青島港調查金屬融資騙貸事件引發業界持續關注。市場關心:此事對金屬市場有多大影響?金屬融資是否就此滅亡?
事實上,金屬融資騙貸事發后市場草木皆兵,倫銅上周累計下跌4%,中國金屬融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12日,《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西方銀行業者和中國金屬貿易商均表示,部分外資銀行已對新客戶暫停開立商品質押融資信用證。
至于金屬融資的未來,當前在業內并未形成清晰的看法,部分人認為金屬融資不會就此終結。
中國地質礦業(香港)有色金屬部總經理薛寶慶對路透社表示,短期來看,擁有金屬倉單的貿易商和銀行的變現需求增加,可能增加銅現貨供應從而利空銅價,更將推動延續近十年的有色金屬融資貿易加速收縮。"現在要說(有色金屬)融資貿易將就此終結還不好說,但從今后進口數據上估計可以看到銅進口量會有減少,因為其中一部分融資需求減少了。"
法國第二大銀行Natixis大宗商品研究部門負責人Nic Brown對《金融時報》表示,“這一主題(銅融資)已成為中國銅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沒有更多的重復質押發生,未來銅融資應該還會繼續下去。”
《華爾街日報》援引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觀點稱:“當前中國企業的海外金屬融資潮很可能持續強勁,直到美聯儲加息,因為那將導致海外融資成本攀升。”
有外資投行預計,青島港調查金屬融資還將影響中國銅庫存。高盛表示,外資銀行或將持續縮減中國區金屬質押融資業務,這將導致流入中國保稅區的金屬數量減少,部分保稅區金屬庫存將轉移出去。麥格理銀行則預計,考慮到貸款緊縮,約29萬噸中國保稅區銅庫存將流出中國,多數將流向LME倉庫。不過,保稅區庫存底限大約在60萬噸。
實際上,作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的一部分,金屬融資信貸市場規模相當龐大。
高盛預測,過去四年中國商人僅從海外獲得的金屬融資額就高達1100億美元,約為同期中國短期債務總和的1/3。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某機構數據報道稱,僅僅青島當地,目前就有17家銀行被卷入,涉及資金至少148億元:
青島當地至少有17家中資銀行卷入有色金屬融資業務,這17家銀行包括中國進出口銀行,工農中建交五大行,華夏、民生、興業、招商、中信五家中型銀行,還包括恒豐、齊魯、日照、威海、濰坊等山東本地金融機構,再加上河北銀行一家異地城商行。
知情人士透露,上述17家金融機構涉足青島港有色金屬貿易融資業務的融資額在148億元上下,其中進出口銀行單家就在40億上下,多家大行涉及金額都在10億上下。
中國商人從海外獲取貸款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華爾街日報》援引惠譽國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僅亞太區銀行業對中國的貸款敞口就高達1.2萬億美元,資金規模在2010年以來增長了250%。
中國企業之所以不遠萬里貸出海外資金,關鍵就在于他們可以利用相對廉價的離岸資金轉投中國大陸,以相對較高的利率鎖定利潤。一年期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為0.53%,而同期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則高達5%。
對于外資銀行來說,同樣出于擴增利潤的需要,他們對中國客戶的金屬融資業務近年也在增長。《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消息稱,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等外資行僅對青島港的金屬質押貸款敞口總計高達數百億美元。
除了從國外銀行直接貸款之外,中國企業還進入國際債券市場獲取資金。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9月底,中國企業已發行的海外債券規模高達2730億美元。而數據服務供應商Dealogic數據則顯示,中國企業今年的海外企業債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600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都在香港。
圖:亞洲銀行業對中國貸款近年來持續增長
強勁的融資需求可能也是助推中國金屬庫存高漲的重要原因。僅上海保稅區就約有80萬噸銅庫存。對于以融資為目的的進口金屬來說,青島港并非傳統的轉運中心。然而該港口金屬庫存今年也在大幅增長。麥格理銀行統計數據顯示,截止5月底,青島港電解銅庫存約10萬噸,相當于LME全球銅庫存總和的60%。
圖:中國銅庫存
更可怕的是,金屬融資不僅僅是融資貸款的單一形式。大宗商品基金RCMA Capital首席投資官Doug King擔憂,中國針對融資貸款的調查還將擴展到鐵礦石和大豆領域。
中國人遠赴海外貸款干擾了中國政策制定者。他們正試圖減緩國內銀行尤其是影子銀行的信貸快速增長。當前,中國信貸總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倍,貸款增加之快類似于美國金融危機前的信貸市場。
由于大宗商品質押融資資金的大規模流入,中國當局近期也在采取措施打壓這類投機資金進入本國。中國央行主導人民幣貶值了3%。由于許多這類貸款都以外國貨幣計價,人民幣貶值將使得利用海外資金的中國企業借貸成本增加,從而壓縮利潤空間。這一點也反映在中國資本流入方面,海外資本流入已經緩和下來。中國4月新增外匯占款僅為1169億元,創八個月新低,該數據在1月還為4370億元。這顯示央行和商業銀行均在大幅減少購匯行為。
花旗預計,中國公司今年將開始償還外債,這可能導致資本外流。世界銀行則表示,人民幣走弱和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都可能成為催化劑。